4月8日,武汉大学研究生院公示2025年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立项结果。学院肖晶教授主持的《新型时空智能方向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与实践——以“东方慧眼”星座建设为基石》顺利进入拟立项名单。

据肖晶教授介绍,该项目是在国家大力倡导人工智能赋能低空经济发展的背景下应运而生的,旨在通过产学研协同育人模式,打破传统研究生培养中理论与实践脱节的局限,培养具有创新思维、实践能力和国际视野的高层次人才。项目既有学术价值,跨学科联合培养模式能够打破学科壁垒,让研究生在“人工智能+遥感”领域深入探索,催生新的研究方向与技术成果,加速学科交叉融合,提升学校在跨学科研究领域的国际国内影响力;也有现实意义,能够满足多学科交叉深度融合趋势下的行业需求,用既精通人工智能核心技术,又熟悉遥感、计算机等相关领域知识的复合型人才,为现实发展提供有力支撑;更有育人作用,研究生通过项目参与,不仅能提升专业技能,还能在跨校、跨单位合作中锻炼团队协作、沟通交流与问题解决能力,增强国际化视野,培养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为未来职业发展奠定坚实基础。

同时,肖晶教授以强大的师资团队作为基础,结合良好的产学研合作关系和前沿丰富的育人资源,充分保障项目的高质量建设。
师资团队方面,肖晶教授个人长期从事智能遥感卫星的在轨算法研发,成功开发并应用于“珞珈三号01星”和“东方慧眼”高分01星,具有丰富的研发和实践经验。她所在的武汉大学遥感影像精准处理与智能服务团队由国家最高科技奖得主李德仁院士和国家杰青王密教授(获首批杰青延续资助)领衔,团队成员覆盖实践教学的专家、人工智能的专家和遥感领域的专家,在智能遥感算法、人工智能应用、遥感卫星平台技术等方面具有丰富研究经验,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全方位指导,有效支撑项目内容的设计与实施。

产学研合作方面,该项目与陆海空间(烟台)信息技术有限公司(简称“陆海空间公司”)建立了深度的合作关系。作为国内唯一一家完成智能卫星及配套产业链出口的民营企业,陆海空间公司专注于人工智能+航天工程的交叉业务领域的创新,致力于“把人工智能带上太空”,业务踏足海外40余个国家,与海外航天局、高校、主权基金签订合作协议超过50家,在中国香港、沙特、阿曼、埃及等国家与地区设有分、子公司或办事处。能够凭借其在智能遥感领域的行业实践经验,协同项目团队共同打造“人工智能+遥感”的产学共建实习实践课程,帮助学生提高创新思维和实践应用能力,在产学研深度融合中推动科研成果转化为生产力,为国家培养兼具创新精神和实践能力的应用型人才。

育人资源方面,“东方慧眼”卫星星座能够为研究生提供海量真实遥感数据。依托武汉大学烟台东方航天港研究院搭建的从仿真到真实场景的实践平台,能够为研究生开展实践研究提供丰富素材与有力支撑。“东方慧眼”时空智能专用算力平台,还能够为研究生提供强大的算力支持,助力学生在该平台进行智能遥感算法优化、数据处理等前沿研究,提升科研效率,接轨国际前沿,带动科研发展。

此外,肖晶教授还表示,项目设立“专业技能提升、创新能力培养、职业素养塑造”三大育人目标,计划在两年的时间里通过设计实践案例、推进课题研究、举办专家讲座、开展实地调研等形式优化实验平台、深化校企合作、促进科研进步,着力打造创新实践平台、“人工智能+遥感”产学研协同育人机制和跨学科深度融合培养模式,培养一批时空智能科研方向的具有国际化视野的研究生。最终通过展示和推广项目的人才培养和学术研究成果,提升武汉大学在跨学科研究生培养领域的知名度与影响力,为研究生导师育人提供示范。
据悉,武汉大学研究生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旨在进一步鼓励和支持研究生导师以德施教,倾心育人,深化育人方式改革创新,提高研究生培养质量,此次评选在学校5个学部中共拟定31项获资助的导师育人方式创新项目。
上一条:“人工智能”微专业获学校首批微专业建设立项
下一条:杨志坚团队获批湖北省自然科学基金首批卓越研究群体项目